今天,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100名“改革先锋”称号获得者受到表彰。他们用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,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奇迹。正是无数奋斗者们的无私奉献,才有了今日的伟大变迁。改革,年至不惑,今又出发;中国的传奇,未完待续。
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,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明天会更好 音乐: 松江儿童合唱团 - 明天会更好
致敬!改革先锋!
40年,于人乃不惑之年,
于国则辉煌巨变。
回望轰轰烈烈的40年,
他们,
在中国发展变革的鸿篇巨制中,
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华章,
也创造了中国的传奇。
他,为中国“天眼”燃尽生命。
/
南仁东 /
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
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
工程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。
他潜心天文研究,
坚持自主创新,
主导提出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
作为望远镜台址,
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,
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
实现了中国拥有
世界**水平望远镜的梦想。
他的爱国情怀、科学精神和
勇于担当堪称楷模,
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
继往开来,不懈奋斗。
正因为无数南仁东们,
中国科学走得更高看得更远。
他,数字经济的创新者。
/
马 云
/
他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,
打造了全球*大电子商务平台,
年交易额达数万亿元,
成为拉动内需巨大推动力;
他创建互联网支付、物流体系等,
为中小企业打造商业基础设施;
建立全球领先移动支付网络,
通过大数据技术
建立新型社会诚信体系。
在他的带领下,
使我国在电商、互联网金融
和云计算领域的国际竞争中
居于领先水平,
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青年
改革创新、锐意进取。
马云的追梦历程,
证明了奋斗的力量。
成功的马云背后,
是互联网的奇迹,
更是中国的奇迹。
他,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。
/
钟南山
/
2003年抗击“非典”中,
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,
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,
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,
主持制定我国“非典”等
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,
为战胜“非典”疫情
作出重要贡献。
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
代言人角色,
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,
积极建言献策推动
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,
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、
H7N9禽流感等
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
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在医学界,有一种责任,
叫“南山精神”,
他被誉为“医学界良心”,
却谦逊表示:
“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。”
他,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。
/
施光南
/
他留下了《祝酒歌》
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
《我的祖国妈妈》
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
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,
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
对祖国的热爱、
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
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,
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。
她,塑造传承“女排精神”。
/
郎 平
/
作为20世纪80年代
中国女排主力队员,
她和其他队员一起实现“五连冠”,
塑造了顽强战斗、勇敢拼搏的
“女排精神”。
20世纪90年代后,
她两次在中国女排*困难时期,
主动担任主教练,
传承“女排精神”,
把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,
获得了奥运会、世锦赛等
多项世界大赛冠军。
“女排精神”激励和
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郎平说,
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,
谁笑到*后,谁笑得*好。
他,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。
/
孔繁森
/
他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,
3次以“洛珠”的名义
献血900毫升;
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
山顶采集水样,
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;
他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,
跑遍了98个乡,
行程达8万多公里。
1994年,不幸殉职,
时年50岁。
在孔繁森身上,
看到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,
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情。
他,给窘境的人带来希望。
/
路 遥
/
他,原名王卫国,
出生于陕西农村,
幼年因家贫被过继给大伯;
他忍受着孤独,艰苦创作,
写就《平凡的世界》
《人生》等佳作。
他曾说:
“即使是*平凡的人,
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。”
他,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。
/
杰桑·索南达杰
/
他先后12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
进行实地勘察和巡查,
掌握了大量**手资料;
他组建了
我国**支武装反盗猎队伍,
查获非法持枪盗猎团伙8个。
1994年1月18日,
在与盗猎分子斗争中英勇牺牲。
在他英勇事迹的影响下,
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,
可可西里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
三江源地区也被确定为
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。
他,
为藏羚羊赢得一片宁静的天地
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他,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。
/
罗 阳
/
作为歼-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他
在航母上倒下,
用生命换来战机完美升空,
却没来得及参加庆功晚宴。
2012年11月25日,
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
在航母上突发急性心肌梗死,
经抢救无效去世,享年51岁。
“航空报国是使命,而不是荣誉。”
这是他生前的一句话。
她,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。
/
李谷一
/
她演唱歌曲近800首,
《乡恋》被誉为
“改革开放后**首流行歌曲”,
《难忘今宵》
给千万个家庭送去欢乐和祝福,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
倾诉了对祖国的真情挚爱。
40年来始终活跃在舞台上,
注重民族声乐的
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。
岁月留声,今宵总是难忘。
这首歌,是你的春晚记忆吗?
他,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。
/
陈景润
/
在一间6平方米小屋里,
借一盏煤油灯,
耗去6麻袋的草稿纸,
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
“哥德巴赫猜想”中的“1+2”,
被誉为“哥德巴赫猜想**人”。
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,忘我钻研,
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
多项重大成果。
他说:
“在科学的道路上
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,
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,
还要继续努力。”
她,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。
/
樊锦诗
/
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,
扎根大漠,
潜心石窟考古研究。
改革开放以来,
她带领团队
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
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,
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,
构建“数字敦煌”,
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,
有效地缓解了
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,
被誉为“敦煌的女儿”。
她说,
再破坏文物,子孙会骂我们。
他,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。
/
吴仁宝
/
他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*前列,
率领华西村民
“七十年代造田、八十年代造厂、
九十年代造城、新世纪腾飞”,
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、
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
一次次跨越,
走出了一条
农村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、
合作双赢、共同富裕的
发展新路,
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
体制建设的先例。
他说:
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
是我*大的幸福。”
改变,就在身边。
40年中国的巨大改变,
是几代中国人,
点滴奋斗的累积。
你和我,我们每一个人,
有幸亲历这段时光,
我们都是这光荣历史的创造者,
见证者和受益者。
见一叶而知深秋,窥一斑而知全豹。一枚小小的鸡蛋,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。从“舍不得”到“放开吃”,是改革开放,让人们摆脱了穷困,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过上更有幸福感的生活。
《鸡蛋的况味》
作者/程华
*爱吃鸡蛋。肉末蒸蛋、番茄炒蛋、油炸荷包蛋……几乎啥吃法都能成功挑起我的食欲。
小时候,能有几个鸡蛋吃,绝对是令人艳羡的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母亲在重庆锻造厂医务室工作,我家就住厂里宿舍楼。厂子小,只有四五百人,地处郊区,周边都是农田鱼塘。每天清晨,我都在附近农村“五星广播站,现在开始对社员广播……”的高分贝喧闹中醒来。
眼闭着,母亲熟悉的气息氤氲而至。眼睁开,一只白水煮鸡蛋已热腾腾地摆在面前:“乖,把蛋吃了,妈妈上班去了啊!”
于是爬起来,洗漱,慢腾腾吃下鸡蛋,背书包上学。另一只蛋,是留给弟弟的。父母只吃厂里食堂的黑面馒头、稀饭,运气好的话或许会有包子,不过包子里没肉,只有切碎的大白菜。
从部队转业的母亲工资算高的,每月大约六十块,几乎与厂长齐平,比在研究所工作的父亲还高出一截。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,我家还略略比厂里许多人家过得宽松一点。
但那时食材缺少,即便有点余钱也没啥可买。厂区外面就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油辣铺,除了一点米面,几只大缸里的酱油、醋,也没啥可吃的。厂里食堂常常缺米少油,有时去晚了,饭甑子空空如也,一家人只得靠包谷粑充饥。每次,一看母亲又端回几个干巴巴的包谷粑,弟弟就会一瘪嘴哭起来。
“我要吃‘嘎嘎’,我要吃肥嘎嘎!”(重庆方言,即肉)成了弟弟的口头禅。大人们故意逗他:“为啥要吃肥嘎嘎?”才学会说话不久的弟弟大着舌头说:“肥嘎嘎油多,管饿呀!”
母亲总是想法让父亲因地制宜去弄些食材:打青蛙、捉黄鳝、摸田螺……凡能弄到的都去弄。父亲虽一介书生,但在安徽乡下长大,也是个能吃苦办法多的人。肉很难弄到,但鸡蛋还不时能搞到点,不过也不多。父亲每次悄悄带鸡蛋回来,都会“嘘”示意我们不要嚷嚷,说拿东西和农民换的,这叫“投机倒把”,要遭处罚的。
啥叫投机倒把,我不懂,但隔三差五有一个鸡蛋吃还是不错的。
七八岁时,我莫名其妙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,住了院。起初,母亲每天下班后挤一个多小时班车来照顾我。等病情好些后,她便隔天过来一次,每次都端一只大碗,里面装着几只白水煮蛋。
我照例心安理得享用了。有时一口气能吃三个。隔壁两个小病号常倚门一边偷看一边流口水。有一次,给我抽血的医生说,都说北方人重男轻女,你看你爸爸一点都不。我问她你怎么知道?她说为保证你的营养,你弟弟一个月都没鸡蛋吃了呀。
虽然还小,但那时已开始懂事。望望手里没啃完的蛋,我突然吃不下了。不知是内疚还是真的吃多了,从那以后,每次吃煮蛋我都有些喉咙发哽,总觉得自己不该霸占了弟弟那一份。
母亲看我不怎么吃,着急起来,开始改变烹调方法,拿酱油、八角、生姜等加水卤了给我吃。毕竟是小孩子,哪经得住那香味的引诱,很快又胃口大开。
住院两个月,不晓得多少个鸡蛋下了肚。出院,病愈,渐渐地再不想吃这种整蛋了。“你看隔壁家几个孩子,眼睛都望绿了呢。身在福中不知福。”母亲一边气哼哼数落我,一边继续改进烹调方式,绞尽脑汁想让我多吃些。也是,除了鸡蛋,那时还能吃上什么营养一点的东西呢?
八十年代,我读高中了,能吃的东西开始多起来,鸡蛋也不算啥稀罕物了,菜市场有,商店里也有。母亲“研制”的拿手菜“虎皮鸡蛋”开始有了用武之地。这菜美味但特别耗料,一盘成菜至少得用上五六个鸡蛋,摆盘出来才像个样子。要在以前,可不敢这么抛撒。现在可以不考虑原材料来源,吃完了,自然有地方买去。
做法稍嫌费事,但不难。生鸡蛋几枚丢开水锅里煮熟,捞起,剥壳,一刀对剖两块。接着坐锅烧油至青烟飘起,把蛋一块块炸至金黄,捞出装盘摆成一圈儿。再将酱油、醋、少许白糖、花椒面、味精与麻油放碗里搅匀,加入剁碎的姜蒜后,均匀淋在鸡蛋上面,*后撒上切细的葱花。
但见鸡蛋金黄如斑斓虎皮,葱花嫩绿似三月柳梢,黄黄绿绿怎一个养眼了得!一口咬下去,蛋皮炸得香香的,里面咬着嫩嫩的,味道咸鲜回甜又裹着一股子麻辣,我一口气能吃七八块。
从高中到大学,从单身到婚后,这道菜从未吃厌过。如今,十一岁的儿子和我一样爱吃这道菜。有时家里没鸡蛋了,也不用去超市,他自己会跑小区里的自动售货机上去买,很方便。蛋是绿色有机蛋,味道不错。
儿子那吃相颇有我当年的风范,吃着嘴里的,眼睛盯着盘里的,吓得我连连阻止,怕他吃多了不消化。“要不要这么饿痨饿相,又不是饥荒年月。”丈夫望着他,啼笑皆非。
是啊,如今什么买不到啊。想来儿子这副馋相,不过是饥饿的自然反应,是对“妈妈味道”的真心认同。而对于我来说呢?母爱的醇厚,岁月的况味,尽皆交织于一只小小的鸡蛋身上了。
图/视觉中国
岁月不老,初心不改,
回望40年,
向改革者致敬,
向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!
点击「写留言」
分享你生活的巨变
猜你喜欢
觉得不错请点赞本期监制/杨继红 主编/李浙 编辑/关欣